心理文章

心理文章

家庭教育

科普:十大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!

儿童心理学——或者更宽泛的说,发展心理学——并不仅仅是关于孩子的研究,而是研究像你我这样的人,以及我们如何成为现在这个样子。儿童心理学展现了我们的过去,甚至包括我们的将来。

 

01 婴儿早期记忆

有些人认为,我们不可能记得2到4岁之前的任何事情。另一些人则认为我们能记住那之前的事——可能甚至能追溯至出生之前。“儿童期失忆”可不好研究,因为我们很难证明成人最早的记忆是真实的,还是想象的。

不过心理学家也进行了一些研究,通过一系列经典实验来检查幼年的记忆形成。如果真的很早就有记忆,那么从理论上成人当然可能记住很早期的经历。上世纪六十年代,Carolyn Rovee-Collier(现任职于Rutgers大学)教授和同事们设计了一个经典实验。通过这个实验,我们得以了解婴儿记忆的机制。这种方式提供了关于婴儿记忆何时、如何发展的重要证据。看起来,我们的大脑确实可以在一岁之内就存储长期记忆。成年后很难提取这时期的记忆是因为我们的早期记忆系统功能有限,之后又受到以后生活的干扰,最终我们会不可避免的忘记早期信息。
 

02  自我概念的形成

虽说没有人是完全为自己活着的,但“人不为己、天诛地灭”也的确有道理。自我概念,或者说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,奠定了我们行为处事的基础。本文中的经典实验,向我们揭示了婴儿什么时候知道“我就是我”。

至今为止,“镜子测试”依然是最好的检查婴儿自我概念出现的实验。

自我概念的出现:镜子里的是我么?

上世纪70年代初的一个简单实验显示,直到2岁,我们才出现自我概念。

1972年,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的 Beulah Amsterdam做了一项实验,启了随后几十年关于自我熟悉的研究。实验的过程很简单。静静地在6-24个月的婴儿鼻子上粘一小红点,然后把他们放在镜子前。孩子的妈妈指着镜子里的影像问孩子:“那是谁?”之后研究者们开始观察婴儿的反应。

Amsterdam测试了88个婴儿,最终只能获得16个孩子的靠得住材料——婴儿毕竟是婴儿,并且很多孩子不想玩。在这16个婴儿身上,Amsterdam发清楚明了三类反应类型:

【1】6-12个月:那是其余孩子!

婴儿的行动,似乎在镜子里的那是另外一个一小我——一个他们想友爱相处的人。他们会做出接近的动作,比如微笑、发生发火声音等。


 

【2】13-24个月:退缩。

婴儿看到本身在镜子里的样子,不再认为特别高兴。有些看起来有些当心,而另一些则会有时微笑一下并弄出些声音。对这种行动的一种解释是,婴儿这时的行动很自发(认为本身存在,可能表示出自我概念),然则这也可能是面对其他孩子的反应。


 

【3】20-24个月之后:那是我!

婴儿开端可以或许经由过程指着本身鼻子上的红点,清楚地认出本身。这明白地注解他们认出镜子里的是本身,而那块棉球是在本身的鼻子上。

03  儿童学习发展

学习应该是整个儿童时代最重要的工作。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,学习一门全新的知识,远比我们纠正固有的观念容易。所谓“旧的不去,新的不来”,新旧观点的冲突会让我们产生困惑。关于儿童时期学习过程的经典实验指出:真正的理解建立在放弃固有的成见之上。Stella Vosniadou 和William Brewer 曾经进行过一项经典的儿童心理学实验,让人们了解了我们如何“知其所以然”。实验的根据是一种叫做“心理模型”的认知心理学理论,这种理论认为,我们先建造一个解释某件事情原理的心理模型,然后测试这个模型,以获得对于周遭的理解。这个理论指出在我们理解一个概念的过程中,可能有一系列的中间点,每达到一处都了解了事情的一个部分而非全部。Vosniadou 和 Brewer希望从这些心理模型的中间点中,找出证据说明理解的发展过程。


 

04   依恋类型

有个传说说的是我们本来都是一个圆,一辈子都在寻找自己的missing piece。其实,我们缺的这个角,并不是在喝孟婆汤、过奈何桥的时候遗失的。对婴儿父母的早期依恋,可能就是那块被遗忘的拼图。你有没有发现自己总是在找同样的类型、总喜欢相似的人?根据依恋理论,我们的成人关系很大程度上重复着几个月大时和母亲之间的关系。


 

05   模仿——最早的社会行为

小孩子是天生的模仿高手。很多事情其实他们并不明白,他看着大人哭,他也哭;大人笑,他也笑。枪打出头鸟,跟着别人跑应该不会错。这种模仿能力可能是进化过程中,为了适应生存而天生具备的。


 

06   心理理论——每个人都有的“读心术”

我们从小就开始揣测别人的想法——妈妈知道了会表扬我、老师想让我回答问题、老板不喜欢这个计划、老婆心情不好,躲远一些!点破皇帝新衣的小孩儿,却完全没考虑别人的想法。——他是天真还是不理解?1973年,爱因斯沃斯采用陌生情境(strange situation)测验,从婴儿和母亲的研究中,界定了亲子关系的三种基本类型:

【1】安全型关系。

妈妈在这种关系中,对孩子关心、负责。体验到这种依恋的婴儿,知道妈妈的负责和亲切,甚至妈妈不在时也这样想。安全型婴儿一般比较快乐和自信。

【2】焦虑-矛盾型关系。

妈妈在这种关系中,对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别关心和敏感。婴儿在妈妈离开后很焦虑,一分离就大哭。别的大人不易让他们安静下来,这些孩子还害怕陌生环境。

【3】回避型关系。

这种关系中的妈妈,对孩子也不很负责。孩子则对妈妈疏远、冷漠。当妈妈离开时孩子不焦虑,母亲回来也不特别高兴。


 

07   物质恒存在

人都是天生的科学家。虽然儿童对那些精深的理论完全没有概念,但是他们凭着直觉就已经知道宇宙中的不少定律。实验证明,就说明即使很小的婴儿也知道物质不会消失。

08   语言发展

学会说话,是儿童发展上的一个飞跃。但要实现这个飞跃并不容易,首先我们要能够分辨哪些是人说话的声音、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。就像在人类听来,猩猩的声音没什么不同一样,如果辨别不出细微的差别,就没有办法进行模仿和学习。实验证明了婴儿对于语音的辨别的强大本领。


 

09   游戏——社会交往的雏形

人是社会动物,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就要和他人交流、合作。通过游戏类型的发展,表明了儿童正在逐步学习和他人交流、合作、担任某一社会角色。游戏就是孩子学习以后生存的练兵场。

10   皮亚杰的四阶段认知发展理论

稍微了解一些发展心理学的人,都应该对皮亚杰不陌生,他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至今被奉为经典。皮亚杰把认知发展视为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,以认知结构为依据区分心理发展阶段。他把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。


 

【1】感知运动阶段(0—2岁左右)

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,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,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。


 

【2】前运算阶段 (2—6、7岁)

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,建立了符号功能,可凭借心理符号(主要是表象)进行思维,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。


 

【3】具体运算阶段 (6、7岁一1 1、12岁)

在本阶段内,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。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:具有守恒性、脱自我中心性和可性。皮亚杰认为,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,属于运算性(逻辑性)的,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。

【4】形式运算阶段(1 1、12岁及以后)

这个时期,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。

在线客服
联系电话

13986189805

微信

扫一扫 联系我